当前位置: 首页 保密常识
信息安全杀手榜——过去五大攻击
2009年11月18日 来源:    浏览量:    作者:

  1.红色代码(Code Red,2001)2001年7月,一种利用微软安全漏洞传播的蠕虫型病毒现身网络空间,它后来被命名为"红色代码"。最早是eEye数据安全公司的专家发现丁IlS网页服务器上存在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微软随之发布了补丁程序,但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个月后,"红色代码"大规模爆发。

  2.尼姆达(Nimda,2001)尼姆达出现在"9.11"后的那一周,美国人因而怀疑有对手借机试探其网络防护能力。与"红色代码"相比,尼姆达也属于蠕虫型病毒,但其威胁更大,入侵的手法也更为多样,显示了病毒设计者对微软系统的全面了解和利用。

  3.梅丽莎(Melissa,1999)与爱虫(LoveLetter,2000)梅丽莎与爱虫分别爆发于1999年3月和2000年5月,前者是宏病毒,后者是VBS病毒,但它们的主要传播途径都是电子邮件。安全界从此为用户树立了一个新的规则:不要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4.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2000)2000年2月,突如其来的攻击浪潮席卷网络空间,Yahoo、亚马逊、CNN等著名商业网站纷纷倒下,刚刚为"千年虫"问题平安过度而松了一口气的信息安全界心又悬了起来。

  这是信息安全上影响最大的一次DDoS攻击,被称为"黑手党男孩"的黑客单枪匹马就使"新经济"的巨人们俯首称臣,网络世界的脆弱性由此暴露无遗。时至今日,潜在的DDoS攻击仍是网络运营商感到头疼的问题。

  5.木马与后门程序(1998-2000)1998年7月,黑客团体"死牛祭礼"发布了木马程序Back Orifice(简称BO),BO程序在运行Windows 95/98/NT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中设置后门,进而使其处于远程攻击者的完全控制之下。BO的"成功"导致了木马程序的繁荣,新的、功能更强大的木马程序不断出现。对用户来说,避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变得和配备杀毒软件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