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保密常识
个人信息频遭泄露,谁在任性?政府公职人员涉案
2015年03月31日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量:    作者:

  中消协近期发布的《2014年度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报告》称,2/3的消费者在接受调查时透露个人信息曾被泄露,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窃取”和“非法使用”的黑色产业链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消费者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经济损失数目惊人。

  个人信息被非法泄漏这些年来一直是一个社会“痛点”。从中消协发布报告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个体越来越深地卷入互联网之中,这个“老大难”问题可谓愈演愈烈,也越来越难以防范和治理。

  是哪些幕后推手的任性,导致了目前几乎人人自危的乱象?首先,就是商业机构太任性,消费者几乎在各个消费领域都会遭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仅是银行、电信运营商这些强势企业,就连商场、饭店甚至是理发店都通过订餐、办理各种消费卡等途径,掌握着大量的个人信息。至于现在很热门的网购,个人信息安全更是其突出的“软肋”所在:“网购达人”们必须要提交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几乎所有的核心信息,才能顺利交易。各个渠道都能随意收集个人信息,信息安全保护自然会千疮百孔。

  某些任性的权力,也助长了非法泄漏个人信息的“恶风”。一个常见的现象是,群众到很多部门办事都要登记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才能领到“入门证”,这在安保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在索要这么重要的个人信息时,有没有一套过硬的制度来防止其遭非法泄漏?同时,由于政府各部门数据难共享,公安、人社、医疗卫生、税务等很多都掌握着一整套的公民个人核心信息。这些年查处的一些倒卖个人信息的案件中就有政府公职人员参与其中的情况。

  当然,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是很任性的因素。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个人几乎所有的活动轨迹都可以被追踪、被记录、被上传至云端。这种几近无处遁形的局面,怎能守护好信息安全的底线?这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这就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开前门、堵后门”,在这一平台建成后,引导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利用这一平台来查核个人信息,而不能再随意私自收集个人信息。

  同时,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紧迫性也更加突出。

  2005年,《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就已经起草完成,10年磨一剑,应当尽快出台。只有扬起法律的利剑,才能真正构筑起个人信息安全网。